close
巴哈(J.S Bach,1685-1750)是一位德國作曲家、小提琴及鍵盤樂器演奏家。他在柯登時期完成了六首小提琴無伴奏作品,包含三首奏鳴曲(Sonata)和三首無伴奏組曲(Partitas)。
在奏鳴曲的部分,全部採用慢─快─慢─快的四個樂章的教堂奏鳴曲形式;而三首組曲則是以不同風格的舞曲所組成,除了巴洛克時代的四個基本組曲形式:「阿勒曼舞曲(Allemande)、庫朗舞曲(Corrente)、薩拉邦德舞曲(Sarabande)與吉格舞曲(Gigue)」,巴哈還加入其他舞曲形式,像是前奏曲(Preludio)、布雷舞曲(Bourree)、嘉禾舞曲(Gavotte)等等,給予作品更大的自由。
二十世紀,美國豎琴大師Marcel Grandjany改編了巴哈的「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」,但也許是因樂器表現方式不同,他並沒有逐一改編每一首作品,而是從六組音樂中取了12個樂章,改編成12首豎琴的練習曲,也成為很多豎琴學生會彈奏到的音樂。
而上面影片中所演奏的,是12首練習曲中的第6首,改編自第二號奏鳴曲的第三樂章-行版(Violin Sonata #2 , Andante. BWV1003),是一個C大調、3/4拍的音樂,此段呈現一種寧靜、高雅的感覺,流露出充滿表情的優美。
若大家想聽原來的小提琴版本,這裡另外提供一段影片給大家參考:
影片中的豎琴家:Jenny Ruppik(德國)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